的对东政策,1%不支持,另有1%则表示没有看法。这个调查结果与1984年的民调大致相似。
另一方面,对印度在世界舞台扮演的角色,印度民意越来越“自信”。1985年9月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印度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只有5%的人认为更不重要,1%没有答案,4%认为与过去一样。这个数据显示吉尼亚外交在印度的支持度依旧较高。
根据ra掌握的印度社会民情报告,印度的公众知识分子对塑造印度社会对东认知具有很强的影响。在印度媒体和智库里,活跃的都是前政府官员(外交官、军官等)、著名学者。他们在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对印度内政外交进行评论,涉及议题面广,传播力强,民意引导力强。
尤其是几个重要的英媒体,经常发表涉东外交战略的评论。拉贾·莫汉、曼诺吉·乔什等是学者的活跃人物。而前外交部秘书长萨仁山、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则是退休高官里的理性派,相对客观的分析总能给“疑东”的大氛围提供一剂清醒剂。
过去几年,印度的公众知识分子们特别喜欢凡事与东联作较,总有“一决高下”的意味。印度总不忘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增强信心,称东联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而印度则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印东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来越大,这使得印东对的叙述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相反,带来的一个负责因素则是印度对东联与日俱增的焦虑:印度越来越担忧东联可能发展为印度洋地区的“单极霸主”。
在1985年的调查里,面对各种国际威胁,印度把东联的强势崛起排在第一位。
在印度担忧东联的诸多问题,印属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领土及领海主权归属的争议仍然是印度对东担忧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阿萨姆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再是东巴关系,之后才是东联不断发展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不过,整而言,印度对这四个问题的担忧程度都差不多。
大致的民**况显示:第一,对于东联日益强大的经济影响力,75%的受访者认为构成了对印度发展的威胁,其55%认为是印度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印度民意又很矛盾地看待东联的经济发展前景,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仍旧是世界经济的领导者,而认为东联可能领导世界经济的只有10%。
第二,对于东联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79%的受访者都认为构成了对印度的威胁,其56%认为是严重威胁。第三,对于与东联的领土争议,79%的受访者认为是对印度的严重威胁。第四,对东联与巴基斯坦的关系,79%的受访者认为构成了印度的威胁,其58%的受访者认为是非常严重的威胁。另外1%则认为某种程度算是一种威胁。
当然了,在印度精英阶层在忧虑不断增在的印东两国实力差距的同时,印度的对东认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主张“学习东联”的声音。特别是鉴于东印两国国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主张要借鉴东联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治理模式的声音越来越多。如经济开放的政策、环境治理的模式等等。另一方面,对于印度民主的优越感也在降低,很多分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民主制度事实阻碍了印度的快速发展,主张印度不应该一昧以西方模式为参照系,更应该学习东联的经验。
由于东印经济实力的差距拉大,致使印度在参与曼德勒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新东盟等国际合作机制,对东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支持东联在未来的新世界秩序发出更大的声音,因为东联的很多呼声代表着印度的需求。但是,由于东联在曼德勒合作组织和亚投行等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印度可能被迫不得不追随东联,因此印度也认为需要时刻对东联的主张保持警惕。
沙鲁克知道,印度对东联的消极认知是东联迅速强势崛起的必然结果,期望短期内解决是不现实的。对东联“侵略侵占他国领土”等认知的偏见,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印度社会的精英阶层。只有在政治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才能从根本扭转这一整体大趋势。不过。沙鲁克也清楚,民意调查也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印度普通民众对东联并无好坏的直接观感,而负面事件在印度对华认知存在着严重的影响。
单靠印度的精英阶层,根本没可能赢得东联即将发动的这场侵印战争。只有尽最大可能地发动印度最多数的普通民众,激发激起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有望像当年华夏**在华夏领导的人民战争打败rb侵略者那样为印度赢取民族生存空间。
而在这个方面,吉亚尼这位总统,似乎要拉吉夫·甘地总理在印度全国民众心目更有优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