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书的牌匾,明晃晃挂在中堂上。
不知让多少王城里头的媒婆羡慕红了眼。
而楚渊在回宫后,还未休息两天,便又召集礼部官员至御书房,一同商议此届科举之事。
沈千帆一介武夫,对科举之事一窍不通又大伤初愈,于是难得清闲下来,一遇到好天气就满御花园乱逛散心,顺便想着能不能抽空回趟江南,据说四弟摔伤了脑袋,自己这当哥哥的也该去看看。不过还没等他写好折子,却又有一道西北战报八百里加急连夜送来——漠北众部族在听闻沙达失踪之后,又开始不安分起来,近日连连与楚军起冲突,意图昭然若揭。
楚渊叹气:“辛苦将军了。”
“皇上言重。”沈千帆低头领命,翌日便率亲卫军启程,前往西北与楚军汇合,共同镇守边疆。
科举如期举行,五日之后,经过筛选的试卷送往御书房。楚渊一张张仔细阅过,饱读诗书文采斐然者自然有,却也算不得多出类拔萃,更别提是一眼相中,心中难免有些失望。
“皇上。”四喜公公在外头道,“太傅大人求见。”
“宣。”楚渊放下手中考卷。
陶仁德进了御书房,内侍照旧端来一把椅子。楚渊示意他免礼落座,笑道:“太傅怎么这阵来了,有何事不能明日早朝再议?”
“皇上见谅,此事本不合规矩,只是老臣思前想后大半天,这份试卷若是不能让皇上看到,着实可惜。”陶仁德从袖中取出一叠折好的宣纸,双手呈上前。
“为何不合规矩?”楚渊问。
“此考生不知何因,题目只做了一半。”陶仁德道,“但字体飘然洒脱赏心悦目,通篇文采斐然心裁独具,若是能将文章写完,只怕状元非他莫属。”
“哦?”楚渊闻言来了兴趣,细细看过之后大笑,“此考生叫何名字?”
陶仁德道:“温柳年,江南人。”
“将人找来!”楚渊道,“朕要亲自见见他。”
陶仁德心里一喜,回府后便急匆匆找来管家,让他快些去城内寻人。管家名叫陶大金,办事也是利索的,没多久便问到了那考生的客栈,亲自带人找了过去。
“阁下可是温公子?”陶大金笑容满面。
“你是谁?”温柳年很警惕。
“在下姓陶,是当朝太傅大人陶仁德府中的管家。”陶大金恭恭敬敬道,“我家老爷差我来请温公子,说是有要是相商。”
“啊呀,真是恭喜温贤弟啊!”管家话才刚说完,温柳年还没来得及张嘴,周围一圈书生便已经围了上来,争先恐后攀谈作揖,甚至还试图拉住手。
先前不是还没人理我么……温柳年受惊,赶紧躲到管家身后,与他一道出了客栈,先是被进了陶府,后又与陶仁德一道,被抬进了皇宫。
天色已经很晚,不过楚渊依旧在书房内等着他二人。
“草民参见皇上。”温柳年行礼。
见着他之后,楚渊心里反而有些诧异,因为面前的书生白白净净,看着最多就十五六。先前读那半篇文章,思维之缜密见地之深刻,还当背后之人至少也有三十来岁。
温柳年跪在地上,心说怎么半天也不叫起来。
“温柳年。”楚渊道。
“正是草民。”温柳年微微抬起头。
“起来吧。”楚渊吩咐内侍端来两把椅子,又随手拿起那份试卷,“这当真是你所作?”
“是。”温柳年惴惴不安点头。
“为何不肯做完?”楚渊又问。
如何能叫不肯,我是当真很想光宗耀祖中状元。温柳年内心很愁苦,老老实实道:“因为考试当天,草民腹中不适。”还没开始就往茅房跑了七八回,不仅腿软还头疼,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只好匆匆交了卷,让守在外头的小厮将自己搀到了医馆。
“原来如此。”楚渊了然,“今晚便留在宫中吧。”
温柳年吃惊:“啊?”
“明日一早,随朕一道去早朝。”楚渊扬扬眉梢,“若是能有本事将那帮老臣说服,朕给你个探花做。”
温柳年跪地谢恩,顺便遗憾地想,为何只肯给个探花。
我还是想当状元。
西南王府安插在宫里的眼线,这日回到住处继续一五一十记录,皇上早膳吃了小笼汤包,晚膳吃了银丝面。
又写,梅树今日没被挖,长得挺好。
最后再一句,召了个白净秀气的江南才子进宫。
相谈甚欢。
彻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