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六十五章 这一刻,他是焦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927年5月12日,邮轮来到伦敦。

    前来迎接他们的是英国文化部的官员和国际笔会的负责人。

    那位负责人在见到林子轩的时候提醒他事情或许会有变化,林子轩有点莫名其妙,但很快他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苏联的反应太快了吧!

    他原本以为即便《1984》在美国出版,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引起反响。

    然而,他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美国的影响力,小说的热销,美国评论界的推波助澜,这些因素导致苏联的强烈反弹。

    高尔基的声明更是火上浇油,把整件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加上国际笔会大会召开在即,伦敦聚集着大批的著名作家,他们对《1984》的评论无形中提高了林子轩的知名度。

    继美国文学评论家之后,英国文学评论家接着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他们越是解读,越发现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似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有评论家把《1984》奉为神作,认为林子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有评论家则嗤之以鼻,指责这是一本邪恶的小说,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这部小说,是因为作家同样有这种邪恶的思想。

    无论是赞誉还是贬低,都离不开林子轩这个名字。

    可以说,林子轩虽然不在伦敦。却成为伦敦文学界。甚至是世界文坛的一个焦点。

    围绕着林子轩和《1984》的一切都是新闻媒体追逐的热点。

    这是一场媒体的狂欢。

    如果说以前林子轩在世界文坛是崭露头角的话,现在则是声名远扬了,他的知名度和此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不相上下。

    这部《1984》的确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知名度,不过却是毁誉参半。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争议的作品是出名的捷径,但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林子轩刚刚安排好住处,就有多家英国媒体前来采访。包括《泰晤士报》这种大报。

    在港口的时候就有记者拍照和采访,那时林子轩还不了解内情,以为英国媒体实在是太热情了,他没想到自己已经成为世界文坛的大作家了。

    他没有贸然接受采访,而是让人把市面上的报纸和杂志都买回来,了解具体的情况。

    看罢报纸,他心情沉重。

    由于苏联施加的压力,导致国际笔会的下属分会意见不一,分歧严重。这对中国加入国际笔会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国际笔会相当于作家的联合国,每个国家的笔会中心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态度。

    作家有国籍,也有个人的倾向,他们追求写作的自由,也要维护国家的立场,这其中的平衡很难把握。

    林子轩理解这一点。作为中国作家。他同样会维护中国的利益。

    苏联发动了很大的力量来阻止和诋毁林子轩和《1984》这本书,不可避免的牵连到中国加入国际笔会的表决。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事件,而是牵扯到更深的东西。

    从高尔基的声明,到各国作家的看法,英国评论家的评论等等,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笔会以英国和法国的作家为主,他们具有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