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听完,不由自主的点头。
与此同时,不断在心中感叹,可惜太子生错了家族,要不然…
懂得恩威并施,且能驾驭的这么好,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表面上这道题是在考验两个皇子间的身体柔韧度,调谐度,但其实他考验的是这两人的治国能力,想要以小见大,好好的观察这两人。
为帝者要统驭全臣,不外乎施加恩和威。既要让对方心悦诚服,又必须让对方有所忌惮不敢生逆反之心。所以何时该施恩,何时该降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拿捏得准,就更难。
看得出,夏侯阑珊有这样的天赋。
且凡事能想出几个不同的方法,排出施加的次序,足见很有决策能力不同凡响。
此幕过后,百官哗然。
太子果然是深藏不露,哎,够怪他们不能慧眼独具,信了太子平时的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以前对夏侯阑珊有所误解,甚至轻视怠慢过他的,都不得不重新刷新印象。
第三轮,比试诗书。
其实按照正常的思维而言,选择储君不需要文化素养多高。
毕竟要坐稳金銮殿上的位置,只需要处理朝政的能力好,会吟些诗句什么的,都不过是下朝后的闲余消遣,就算完全不懂诗词也能做个好皇帝。
但皇家培养皇子,教授礼、乐、射、御、书和数六种技艺。
要想成为最出类拔萃的,须得样样都会,这次也可以勉强算是个公开的考核。
夏侯旋沐对自己的才学很有信心,并不打算求助于身后的谋士,但鉴于前两次他输的颜面全无,所以这次不打算先展示才艺,而是故作姿态的将先比试的机会让给夏侯阑珊。
这样等赢的时候。才有惊艳的效果。
有对比,也能胜的更加出彩不是,他必须要借着这个机会挽回败局。
夏侯阑珊哪能猜不出夏侯旋沐的心思,他也做出谦和的样子,和夏侯旋沐来回的让,不时的给对方冠上各种赞誉,违心的将民间赞美二皇子的话通通搬出来。
百官看着这幅弟恭兄良的样子,纷纷摇头。
二皇子曾要置太子于死地,两人根本没有情分可言,这演起戏来。倒像模像样的。
皇上逐渐的有了精神劲,看着这幕,改变规则。“你们两人同时比试,在纸上作诗,看谁在能三炷香内写出最多的诗,不得和前人已经的作品有任何雷同。”
两人领命,低头挥毫。
夏侯旋沐是会作诗的。但他并不打算慢慢选题,思考,在那些韵律和意境上纠结。
父皇说不得和前人的雷同,自然说的是已经出世的作品,但事实上古人好多作品都被掩埋,就算是名家。生平所做诗能流传下来的又有几首?
他侥幸见识比较多,所以眼下只需要把那些不曾面世的古诗默写出来就好,这样速度肯定比自己构思来的快。他嘴角划过轻松的笑。笔尖飞快的在纸面上转着。
两柱香结束的时候,开始做统计。
听到太监宣布他做诗六首的时候,夏侯旋沐已经笑的眼睛都弯了。
两柱香的时间极快,就算是金科状元也只能勉强做出两首凑数,也许还需要修改。但他这可是六首啊,他不赢谁赢!他敢保证他找的诗韵律都不会有任何问题。无不合逻辑之处。
很快的,夏侯旋沐就不知道该怎么笑了。
因为他清清楚楚的听见,太监总管公布的夏侯阑珊做出的诗数目是,10。
也就是说,太子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了十首诗。
这不可能!就算再怎么灵感充沛,也不至于比默写的速度还快啊。
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夏侯旋沐剑走偏锋投机取巧,夏侯阑珊也没打算中规中矩的作诗,他脑海中有几百首柳未央教给他的诗。
全部都和前人不同,在这种能倒背如流的情况下,在这种找不到任何人反驳他的情况下。随便默写,信手拈来,根本不需要动脑。
于是,赢的很没有悬念。
柳未央说要当他的幕僚,这就是将他培训后的结果。
在公布了诗的数目之后,太监又开始念诗,因为这种上档次的比拼并不仅仅根据数目做结论,还得综合考虑下整体写出来的水准,要是语句不通,内容混乱就得视为失败之作。
而失败的诗,是不计入成绩的。
用更通俗点的说法,就是白忙活了,除了费了些纸墨外,并无用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