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局势彻底平复后。如今鞑靼人动向不明,随时可能入侵我西北边境,若主帅离职,人心不稳,那三边以及宣大一线或有灾祸,延续两年前可怕的一幕……”
朱厚照不怕别的,就怕丢掉自己的江山。听到谢迁这话,他一抬手:“行了行了,谢阁老不必说下去了。确实,鞑靼人谁都不怕,就怕沈卿家。这个时候,沈卿家确实不能擅离……这样吧,先找别人来担任兵部尚书,等西北局势彻底稳定后,再征调沈卿家回朝,这样总该行了吧?”
既然皇帝选择了妥协,谢迁没有再争论。
刘大夏也没说什么,虽然他想调沈溪回朝帮助谢迁对付刘瑾,稳定文官集团日益展现出的颓势,但谢迁不领情他也没办法。再者,严格来说他已不是朝官,朝中事情他已经没资格再参与议论。
刘瑾这边则大大地松了口气。沈溪回朝,对他来说再糟糕不过,关键在于朱厚照对沈溪言听计从,他心底嘀咕道:“姓沈的小子不简单哪,之前我被那些文臣喊打喊杀,眼看小命不保,正是他留下锦囊中的一封信,让陛下回心转意。若他回朝,陛下对他宠信有加,若他存心对付我的话,我岂不是要乖乖受死?”
如今的情况,谢迁不想沈溪回朝,沈溪自己也不想回朝来跟刘瑾斗,刘瑾更不希望在自己稳定大局前面对沈溪这样的强敌。
光是朱厚照一厢情愿,也只能徒劳无功。
朱厚照皱眉:“既然沈卿家不回朝担任兵部尚书,谁来暂代这职位?难道让兵部熊侍郎升任?”
刘瑾想到自己弹劾刘大夏的主要目的,趁机建言:“陛下,兵部尚书之职,以前朝廷便有征调西北督抚回朝担任之传统……”
谢迁和刘大夏都忍不住打量刘瑾一眼,不知道这个权阉为什么会突然提到这件事?谢迁心想:“兵部尚书出缺,从来都是能者居之,什么西北督抚回朝担任,完全是无中生有。”
朱厚照却点头:“刘公公言之有理,朕正是因此才打算调三边总制沈卿家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可现在的情况,总不能让卸任的保国公来担此重任吧?”
刘瑾道:“回陛下,大同巡抚刘宇刘军门,乃三朝元老,其在西北履职多年,为人谨慎,且敢于严笞贪官污吏,为官甚是清廉,不若将之征辟兵部以尚书叙用。”
关于刘宇,谢迁非常熟悉,毕竟是首辅刘健一手举荐的“人才”,属于文官集团中坚力量,且其在西北多年未曾有过大的劣迹,不觉得启用刘宇有什么问题。
刘大夏却有不同的意见,出列道:“陛下,刘宇此人,在西北任职多年,虽有清廉之名,但大同等地却有以马匹贿赂朝中权要之传统,据悉正是其纵容所致。若此事不查清楚,恐无法安朝野之心。”
朱厚照皱眉:“还有这等事?”
听到这话,刘瑾赶紧道:“陛下,这不过是民间传闻罢了……有人以马匹贿赂朝中官员,并不代表乃刘军门所为,不若陛下先将其人征调回京,再行查验,若无问题的话,就以之为兵部尚书。”
朱厚照点头:“既然无实证,那就先调查一番,如果没有的话,便让其暂代兵部尚书之职。朕现在已经决定了,只要西北局势稳定,就让沈卿家回朝。刘宇先暂代几天,回头另行叙用吧。”
刘瑾不担心刘宇将来是否卸任的问题,暗自琢磨:“姓刘的送给我一万五千两银子买官,现在我让他当上兵部尚书,已属不负重托,他还得再送我份厚礼答谢才行……至于将来人事调动,那是陛下的事情,就看刘宇有没有本事留任了。”
……
……
朝廷以刘宇担当兵部尚书虽未完全定下来,但基本不会再作改变。
刘大夏和谢迁离开后,朱厚照问刘瑾:“刘公公,朕说了,先调查一下刘宇是否有贿赂朝官之事,若没有才让他担任兵部尚书,你觉得派谁去调查合适?兵部还是都察院?又或者刑部?”
刘瑾道:“陛下,若以三司派人,会让人觉得刘宇系戴罪之身,不若从锦衣卫中抽调人手,暗中调查,如此方能知悉真相。”
朱厚照微笑点头:“刘公公言之有理,明着调查,如果真是那种贪官污吏,刘宇一定会警觉,不如暗中去调查……那你安排人去吧,朕累了,先回去歇息,这件事朕只等你的调查结果了。”
刘瑾好生得意,暗忖:“陛下让我负责查案,而人手还是我一手举荐……陛下不怕我暗中通风报信,足见对我的信任。”
想到这里,刘瑾越发志得意满:“由我来主导调查,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过还是要让刘宇再送一笔银子过来,如果不是我,他别说当兵部尚书了,恐怕连他现在的官职都未必保得住。这次,少说也要让他拿两万两银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