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奉天殿。
朝中主要文武大臣均已到齐,朱厚照高坐龙椅之上,在他身边不远处,张太后隔帘而坐。
文武大臣分列朝班,就连一些许久不出的老臣,诸如张懋等人也到了朝堂上。
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大明相当于内相,权势极大,皇帝提出要更换萧敬,朝中主要大臣都要参与并发表意见,甚至连张太后都出来说明情况。
为了避嫌,当日陪同朱厚照出来的只有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戴义,之前经常跟朱厚照在乾清宫参加朝议的萧敬和刘瑾都未列席。
朝堂议事,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
兵部奏请西北三边及宣大地区冬春季节开销,向朝廷申请征调粮食二十万石,从河南、山东一带粮仓北运,加上户部等人参议,朝议从一开始就涉及钱粮大事,而这一切都跟昨日沈溪回京有关。
朱厚照平时都无精打采,但或许是这次他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执掌大权,在听众大臣奏议的时候显得非常认真,甚至主动问西北粮饷调配之事,问及宣府之地仓储情况,显得很是用心。
一直到朝议快结束,才轮到商议朝廷人事任免问题,萧敬自请引退之事随之提了出来。而提出者,正是朱厚照本人。
朱厚照道:“……萧公公虽为父皇顾命之臣,但他年事已高,希望能归隐田园,颐养天年,朕并未准允……”
一句话,就让所有大臣感到意外,这跟他们得到的消息截然不同,现在似乎所有消息都表明,朱厚照已经准允萧敬请辞。如果朱厚照不同意,不可能在京所有重臣皆云集奉天殿,张太后也不可能出现在朝堂,垂帘听政。
“……朕如何忍心萧公公以近古稀之年,一路颠簸回归故里?尽管他不想留在皇宫,但朕准备安排一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皇庄供萧公公养老,如此朕有国事不能定夺时,可请他回宫商议。朕会安排奴婢侍奉,为他养老送终……”
当朱厚照说到这里,在场大臣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朱厚照说话太过委婉,根本是已经同意萧敬请辞,只不过把人留在京城以示尊重。
其实只要让萧敬离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留在哪里都无所谓,反正都已引退不管事,自然会有接替人选行那朱批大权。
朱厚照没武断做出决定,看着在场文武大臣,说道:“……朕想听听诸位臣工的意见。”
在场大臣足有上百人,平时有主见的不少,甚至涉及人事安排时,御史言官会因朝堂上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朱祐樘性格懦弱,再加上素来对文官礼重,终其一朝都未出现过文官在朝堂被公然杖刑之事。
所有人都在等阁臣发表看法。
因为无论谁来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其实跟下面各衙门的人都没太大关系,自打弘治十六年皇帝病重,一直到太子登基,朱批多半是根据票拟来定,而票拟大权便牢牢地掌握在内阁手中。
六部、五军都督府和各寺司衙门行事,不过是执行决议,至于谁来进行决策,是朱厚照还是刘健差别不大。
等了半天,没一人出来说话。
李东阳打量身旁的谢迁,眼里满是疑问:“你谢于乔不是说要挽留萧公公吗?怎么事到临头却退缩了?”
朱厚照再次出言询问:“诸位臣工难道对萧公公请辞,没有任何看法?朕还在等你们说话呢。”
到了这个时候,谢迁终于从人群中走出来,所有人都带着期许看向谢迁,听听他有什么话要说。
谢迁拿着笏板,躬身行礼:“回陛下,老臣以为,萧公公请辞之事……可以准允,新朝新气象,司礼监更换掌印人选,乃情理中事。”
这话从谢迁口中说出来,并不让在场大臣感觉意外。
很多人都知道,谢迁其实是内阁刘健、李东阳这一组合擅权的牺牲者,萧敬则是其帮凶,现在萧敬引退,对谢迁来说算得上是一件好事,或许会让谢迁守得云开见月明。
而内阁其他三人就有些看不懂了,之前谢迁还义正词严地说要挽留萧敬,但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不知这中间出了何变故?
不过即便谢迁出来支持皇帝,刘健等人也不便说什么,因为刘健、李东阳自己也知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