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不但认识还很熟,那个有紫色双眸,一部电影赚年百万美金的影后。他其中一个儿子的母亲,弄的谢洛夫现在都避免接触那些外国人。自从出现上次四百卢布和两百万美金的对比之后,这种想法就出现了。如果苏联民众总是接触到这种人,怎么会不出现第五纵队的思潮,在月亮还是外国的圆这种想法下,人民也许会对政府不满。
这就像他前世亲戚家一个哥哥的想法一样,作为一个跑运输的司机,开着解放卡车奔跑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国家不错,而运输业一到淡季的时候,言论就变了,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又一次的对话是这样的,“我在家一呆一个多月没有活干,天天混吃等死。咱们父亲那辈人其实也不错,天天有班上,养活一个家也很轻松。”
问题是你一个月赚两万块的时候,怎么从来不说以前计划经济好呢?到了夏季没活干的时候就想起来了,这种想法就和苏联人一旦接触外国人多的想法有一定的共同点。所以说苏联要么把全国人都关起来不让他们接触到西方,要么开放就要全面开放,让出去过的人口形成规模,傻×固然存在,但聪明人也是不少的。
“哦,原来自由世界也存在文化部这种单位?”这倒是一个很新鲜的事情,谢洛夫可以说出西方世界几乎所有情报部门的名字,不管这个国家多么不重要。但他真的不知道原来这些国家还有文化部,不是说他们是自由世界么?造成这种认识偏差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上辈子没出过国,真把文化部当做独裁、高压的代名词了。
英国文化部的名字,叫英国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管的东西还真不少。从规模上来讲也算是一个重要的部门,看到这个名字谢洛夫就觉得,这个部门肯定不仅仅是负责文化交流,考虑到英国以前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加上部门名字里面有新闻这个词汇。就可以断定,这个部门应该不单纯,大英帝国还是留下点底子,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些国家也很买账。加上新闻,肯定有文化输出的意思。
那么这个部门的属性?谢洛夫摸着自己的下巴想了想自语道,“安德罗波夫的中央联络部?嗯,应该是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只不过英国用这个部门和前殖民地形成文化纽带。”
既然如此,福尔采娃作为苏联文化部部长,这么重视也是应该的,这个代表团的访问目的,谢洛夫一清二楚,里面的几个知名演员之一是自己的下线,他们来到苏联的目的,是想要苏联这个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伊丽莎白泰勒现在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董事长,也算是一个励志的典范,至少英国报纸是这么说的……
“没有你们最大的敌人我,这个励志的典范就不存在。”那就抽出来点时间接待一下吧,另外两个奥黛丽赫本还有玛丽莲梦露都在美国见过,至于其他被泰勒请过来站街的影星?统统不认识……
谢洛夫在一副巨大的雅加达航拍地图上不断的勾勒着,上面已经有很多地方都被他用蓝色的笔勾勒出来应该控制的地点,这年头你要相信科学,政变也是一种学问。短时间对抗得出结果的那叫政变,比如苏丹。对抗一直持续不停的,那叫内战,比如现在的伊拉克。
不得不说伊拉克的内部对抗一直在持续,这个操盘手可不只有克格勃,在中东司的调查之下,一个国家被挖了出来。谢洛夫得知的时候都乐了,这不是泛和平教主义发起者,石油王国沙特么?现任国王是政变上台的费萨尔,费萨尔也拥有不错的威望,如果说中东地区的领袖是纳赛尔,那二把手就是费萨尔。两人的主张不同,纳赛尔希望重建阿拉伯帝国,费萨尔的想法是,建立一个和平教帝国。
苏联和沙特的关系注定不可能成为盟友,对于苏联这种无神论国家,沙特就算是表面上不敢多说,实际也是十分反感的,防备苏联的心态比美国还要大。注定不是拉拢的对象,谢洛夫知道就算现在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还过得去,两国以后的关系仍然会越来越恶劣,所以这道选择题非常好选,直接把沙特参与到伊拉克内战的证据捅出去。
伊拉克国内一团乱,首先做出反应的是埃及,纳赛尔谴责沙特这种做法,因为伊拉克也有他支持的力量,那就是受到纳赛尔影响的,阿拉伯复兴党。两人支持的力量基本上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